《未麻的部屋》电影评价观后感悟剧情解析:人偶,必须完美的恰到好处

未麻的部屋》:人偶,必须完美的恰到好处,写给自我的呢喃与探问

【理想,应当纯净而无暇】

从心理学的概念来说,人们不只会把世界分成多种样貌,还会把自己分成的不同样态,包含社会我、现实我与理想我,这些我之间的统合程度则代表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程度。

社会我:社会期待、压力、规范与适应下所表现出来的我

理想我:个体心中所期待成为的我

现实我:个体现实中所经验到的我

自我:上述三者所综合而成的自我认识

Carl Rogers这个重要的心理治疗学者,更是认为假若不同层面的我之间,若不具所谓的一致性,则会出现不适应的反应,产生情绪困扰与不当行为,因而无法持续往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迈进。

比如说,业务理想成为绩效第一名(理想我),但现实上却总是被骂,绩效更是垫底(现实我),为了保持工作机会,只得不断讨好上司(社会我),即使心中并不认同上司的作为与价值观。

此时,理想与现实具有非常大的落差,因而会感到挫折、失望、沮丧、愤怒、怨天尤人与无力等情绪。再来,社会我看似在保护业务本人,却是以自我的主体想法与感受来牺牲与退让。

拉回到《未麻的部屋》上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未麻狂人这位粉丝,以及经纪人留美两人都具有极为强烈的占有欲,希望能够将主角未麻这个偶像歌手,维持在光鲜亮丽的那一面。

先从未麻狂人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他把主角当成精致的人偶捧在手心,完全不容许别人给予任何批判或评价,采取非常僵化的观点把自己的偶像完美化。

然而,当未麻开始宽衣解带地拍摄写真集时,狂人的内在空间被凿出了一个洞,市面上所贩售的杂志与路人们的耳语,不断地刺激着狂人,向狂人呢喃着你所珍惜的偶像是一个肮脏的垃圾,你所捧在手心的不过是一坨无用之物。

狂人感到愤怒,但这背后所隐藏的是失落,狂人的喜好被社会大众与价值观所否定与剥夺,无处可去的情绪,狂人为了保护与调适自己的情绪,产生认知失调,将转型的未麻当作赝品,借此抚慰自尊与认同,摆脱内在矛盾。

自此之后,狂人可以继续追星,认同能够继续运作,因为狂人使用暴力掩埋那些不符自身理想的未麻,借此完成理想与现实的一致性调和。

可是,未麻不是狂人,为何认同未麻能够促进自我的统合?

简单来说,狂人处于自尊低落的处境,为了维持自我价值感,他把自己与外在世界完全分割。对内,形成非常一致的低自尊自我,对外,狂人把认同的任务丢到未麻这个外在客体,再借由崇拜与追星的行为,把认同拿回来,完成心理发展任务,建构出自我价值感。

不过,如此客我不分的状况,通常发生于婴孩时期,借此建立良好的依赖与安全感,后续再慢慢地于社会互动中学习独立与拒绝,进而发展出内在安全感与焦虑共存,同时又可以与外在保持自然互动。

正常来说,如上所述,完整的心灵会以下方流程从一开始的自我中心,走向依赖,然后独立,最后在形成关系与自我之间的平衡。不过,狂人明显停滞于共生状态,过度依赖外在他人来评价与形塑心灵自我。

自闭→共生→分离个体化→客体恒久性

当然,外在客体不可能完全依循我们的想像来发展,外在他人脱稿演出,实属常态,因此,狂人的心理状态,如同在走钢索一般,摇摇摆摆,可能上一秒被满足,下一秒被挫败。

承前所言,狂人看似完成了自尊认同,却没有脱离客体来评价与满足自我,过往的依附对象或许是母亲,但在《未麻的部屋》中,这个角色被替换成偶像未麻,并且持续停留在共生,因而产生极端且摇摆的心灵状态,类似精神疾患中所阐述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对照到电影情节,我们可以发现几处相似,如下所述。

情感、情绪、人际不稳定

自我认同障碍且长期空虚感

短暂与压力相关的妄想

在过度理想与过度贬低中摆荡

疯狂地避免想像或现实中的被抛弃

当然,现实中的精神诊断必须由精神科医师经由缜密的会谈、讨论与测验来多方评估,并不只是像大众所想像的勾一勾检核表单即可,若有疑问或是需要,还是建议前往距离较近的心理科进行挂号与咨询。

回到《未麻的部屋》,透过狂人这个范例来抛问,我们对于人格障碍这个类群的精神疾患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与理解。整体来说,精神疾病的构成,可以想像成一个三角形,它分别包含三种要素,社会因子、生理因子与心理因子,

就边缘型人格来说,结合客体关系理论最常见的解释面相在于婴幼儿时期不健康的依附关系所导致,例如幼年被母亲(重要照顾者)抛弃、忽略或攻击,无法从重要他人身上得到照顾,却又无法独立自主决定,内在因为缺少心理上的安全堡垒而变得混乱不已,

只要自己不好,不符合期待就无法被接纳,对于自己一滴一点的坏也感到慌乱,深怕这个坏会导致自己被抛弃,所以把那个坏抛出去,投射(丢)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都是坏人,所以自己才没办法被满足,借此抚慰自己,同时,如前所述,把别人的好认同进来,将自己与别人綑绑在一起,借此降低缺陷感。

最后,不断使用投射与认同的过程,因应持续性的共生,客体与自我失去边界不断混淆,最终被融合在一起。

由此可知,狂人的情绪反扑,不完全是因为未麻背叛了狂人的理想期待,而是因为狂人从小所发展出的「全好全坏」观点所导致,意即未麻不是偶像珍品,就是垃圾赝品,垃圾就应该被摧毁,避免造成威胁。

我们不知道狂人为何会走到今天,罹患精神疾患也不能做为免死金牌,但相较于惩罚,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或许狂人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温暖且安全的童年。【我的梦想,你来承担】

经纪人留美,《未麻的部屋》中第二个摇摆晃荡的人物,有别于狂人,留美的自我近乎消散,早年作为歌星偶像的留美,未能完成愿景持续走红,这是第一个重大的创伤失落事件,自此,留美的理想与现实我之间开始渐行渐远,失落与遗憾回绕在留美的心灵之室,久久不去。

未麻的出现,对于留美来说无疑是一个救赎,她从中看到了过往的自己,深埋在心中偶像遗愿,再度活跃起来,偶像未麻成为留美的心灵寄托与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如同狂人,留美开始使用投射,把自己心中不敢想像的梦寄生在未麻身上,就像父母把当年未能完成的期望加诸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一般,借此将停滞的理想与现实我之统合给予完成。

然而,这个寄托与支持,却因应未麻的转型而崩塌,本来为了延续追梦而投射的心灵机制开始失控,未麻所演出的强尖戏码做为第二个重大创伤失落事件,冲击着留美。

虽然留美并没有相关亲身经历,但即使不是第一线的受害者,目睹冲击事件在心理学上,同样会带出创伤反应,替代性创伤所讲述的即为此种心理现象,特别好发于具有高度同理心特质的人群,或是那些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例如社工、心理师、医生、警察、消防员或军人等。

不过,从《未麻的部屋》的安排,我们可以发现留美并不完全是替代性创伤,重点在于她已经迷失于投射与认同之间,过度认同的下场,留美同样把自己与未麻混淆在一起。

然而,未麻转型之后,大幅度地违反了留美对于未麻的寄托与期待,背叛所延伸出的愤怒、失望与混乱交织成一块,冲击着留美的自我人格,

为了保护自我,留美把丢出去的投射拿了回来,不再对未麻抱有期待,借由装扮成未麻来安抚自己,甚至分割出一个人格来说服自己就是未麻,现存的真实未麻只不过是一个不符合自己期待的赝品。

上述状况,刚好契合解离性人格障碍(旧名:多重人格)的病征,留美经历创伤,然后发展出一个人格来保护自己避免崩溃。

不过,这个人格并非突然产生,她就是年轻留美(偶像歌手)的延伸,本就属于留美自我面貌中的一面,只是因为创伤失落(未麻的转型)而有所触发,进一步扭曲成不健康的模式来保护自己避免碰触痛苦真相与失落,意即自己在偶像歌手上的一事无成。

由此可知,电影尾声之际,留美张开了双手,迎接着向自己驶来的卡车,灯光照耀下的她,看似就要被车撞死,但对留美来说,靠近的不是死亡,而是重生,如今她终于如愿站上表演的舞台。

以《未麻的部屋》的剧情背景来说,我们可以清楚理解到留美的解离来自于遗憾与失落,表层或许是愤怒与混乱,但是如果留美能够妥善地调整理想我,举例来说,从偶像歌手转变成大牌经纪人,或许留美最终就能陪同未麻走过转型,成为关键的幕后推手,进而不会抱持着不合适的理想,反而要不断经历现实的残酷。

上述发展,很可惜我们无法在电影中看见,但在心理实务现场,这确实为一种常见的做法。回到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心理学家,Carl Rogers,其认为如果能够更有弹性地去发展接纳心理,包容自己与现实的不完美,修剪过度完美的理想,转化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达到情绪的稳定。

自此,即使理想与现实有所落差,但现实我稳定地朝着理想我来发展,内在具有整合后,人的成长意愿就会自然地产生,无力与挫折也会随之消逝。

当然,另外还有一个常见作法,就是提高现实我的能量,利用赋权拉近现实我与理想我。不过,很多时候,努力不一定总是会有回报,此时此刻,若能搭配自我接纳,人就能拥抱相关的挫折,从中找到可行的替代道路。

所以,或许有些时候爱拼才会赢,但逃避不可耻且有用。

好好地接纳不完美,我们是人,所以不完美,弹性,我想是每个人的共同课题。

倘若阅读完文章内容后,对于精神疾病有所疑虑或共鸣想要理清与讨论,鼓励前往医院、诊所或学校的辅导中心求助专业人士咨询,照顾好自己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但我知道很不容易。

【敲碎美好的玻璃面具,夺回自我的主导】

我是真的喔!

这一句简短却不简单的话,随着未麻的整合历程有所进展而有所坚定,对照狂人与经纪人留美来说,未麻的主轴也是聚焦在自我的上面来打转,其中最明显的情绪主题不外乎为压抑、挫折、沮丧、挣扎、矛盾与混乱,此时此刻的未麻无法坚定地告诉自己「我是真的!」,只能不断地向自己探问与呢喃「我是谁?」。

以《未麻的部屋》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自我的不确定与摆荡,是随着未麻的转型而来,她一方面想要继续作为偶像歌手来活着,但另一方面又不想辜负经纪公司给予的期待与机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未麻牺牲了自我,运用讨好的姿态来面对外在世界的索求。

然而,就像本文最前面所提到的,那时候的未麻,过度参考了社会我,理想我虽然因应从歌手改变成演员,但现实我还是留恋着歌手的自己。由此可知,我与我之间的整合并不顺利,所以才出现那些混乱、挣扎、矛盾与压抑。

所以,电影尾声之时,未麻如何成功走向整合?

近一步聚焦来看社会我,我们可以发现未麻的内在有两种声音在打架,一种符合社会大众的道德观点,表现出性欲或是饱含性号的强尖戏码,代表着肮脏,此时的未麻是被玷污的赝品,不是纯真的偶像,这个价值观完美地契合了狂人与经纪人。对照到未麻房间,水缸中逝去的鱼,其所象征的就是纯真未麻的死去。

另外一种声音,是代表演员的自我,说服着未麻她所做的一切是一种专业的展现与演出,性魅力就是自己的优势与能力,没有必要去压抑、掩饰或是感到羞耻。对照到留美房间,水缸中活跃的鱼,其所象征的就是成熟未麻的复生。

不过,承前所述,两种声音的整合与过渡并不顺利,双方争战不止,理想我与现实我更是分别代表这两种立场,而这也使得未麻陷入了全文最开头所述的心灵自我的不一致。

然而,随着未麻意识到狂人与经纪人的作为之后,她明白了自己虽然留恋着歌手这个身份,但是那些纯真的假象与面具根本不适合自己,也并非自己所欲,自己看似是一个歌手,其实只是歌迷手中的玩偶,遭受摆弄活在社会道德价值下的玉女,强尖戏码早已在心灵空间上不断上演。因此,她决定挺身对抗,逃出外在所建构出的心灵禁锢。

回到水缸,留美房间中所摆设的鱼,对于留美代表的是偶像未麻,是一份放不下的执着,打破水缸更可以说是一种隐喻,暗示留美已经要丢下对于真实未麻的期待,决定付诸暴力来取代对方。对于未麻来说,除了连结着被取代的惊悚之外,它也暗示着未麻即将开始的统合之旅,也就是前述所提到的逝去后的复生。一个水缸,各自表述。

再把讨论拉到电影尾声时的打斗与追逐,我们可以发现,不断奔跑的过程,周遭镜子不再反射出偶像玉女的形象,而是「雾越未麻」这个人,自我的认同已经逐渐定位,但是还差一步,确实,未麻透过打击狂人这个动作将不适合自己的玉女成份还给了社会,但是在偶像未麻身上还是有她值得留恋的正面意义与功能。

因此,未麻没有放任留美被卡车撞死,相反的,她舍身冲向留美去救助,即使留美伤害了自已,她也一路给予自己支持,就像是偶像未麻对于自己的付出,没有身为偶像的自己,也不会有能够成为演员的雾越未麻。

最后,未麻完成了自我的整合,她剔除那些不合理的期待与道德规范,社会我不再主导一切,理想我与现实我也整合成专业演员这个身份,就此,未麻得以继续往前成为一个成熟的明星人士,且不再迷惘地说出:我是真的喔!

整体来说,从未麻的整合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在一开始,未麻过度内化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期待,盲目吞噬的过程,心灵自我产生不良的消化反应,后续,未麻把那些有毒物质吐出去后,消化作用回归正常,有助于未麻认同的期待,透过烹调被调理成养份,吞咽下肚后帮助未麻更加长大、茁壮与稳固。

许多人都会说,《未麻的部屋》的重点在于偶像与荡妇之间的论战,但我想,未麻她取得了一个漂亮的立足点,她既是偶像,也是荡妇,而这都是她在演员生涯上的专业演出,我们无法知晓这是否就能帮助未麻摆脱女明星的性别窠臼,

但是没有人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批判或操控她,即使偶有疑惑,却也已经拥有力量可以去对抗,因而能够肯定地告诉大众与自己,她不是人偶,而是雾越未麻。

【结语】

《未麻的部屋》做为今敏导演的处女作,首篇长篇动画打破大家对于动画的美好框架与想像,在电脑特效还不够发达的时代,运用动画表达出细致的心灵惊悚,虚实交错的安排,让人分不清楚梦境、妄想与现实,稍作停留思考,就会迷走在影像迷宫之中。

虽然台湾目前仍然没有线上数位板可以观看,但电影戏院仍然持续上映中,非常推荐大家亲临现场感受《未麻的部屋》所带来的高潮迭起,电影中所编排的惊悚主旋律,搭配戏院立体音效设备将会大大增幅观影畅快度!

1.链接挂了请留言或者联系站长qq2218483887,当天晚上12点之前补齐
2.注册必看
3.下载解压教程
4.其他问题解答
5.请勿在网盘内解压,违者封号处理!
6.把资源文件后缀中的“删除”去掉,再进行解压!
01图库 » 《未麻的部屋》电影评价观后感悟剧情解析:人偶,必须完美的恰到好处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写真图集视频资源

立即注册